經過十多年的市場培育,國內烘干機制造企業開辟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谷物低溫烘干技術自主研發之路,出現了許多發明專利和實用性專利。
“核心技術上的不斷成熟與發展,不但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而且還在此基礎之上不斷完善,研發出適合我們國內糧食種植特點的烘干機,這為未來國內市場烘干機的普及奠定了技術基礎。”上述負責人說。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糧食安全提至"國家戰略"高度。
安徽一家糧食烘干機械制造企業負責人表示,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重視,分解下來就是國家加大烘干機購置補貼力度,這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民朋友的購置資金壓力,這也成為現階段糧食
熱泵烘干機械產業蓬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歐立信研究中心出具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國糧食烘干機械行業的國內需求,將從2013年的1783臺,上升到2015年的2290臺,預計兩年間需求上升507臺。
“近幾年來,在全國制造業增速放緩的形勢下,農機工業在整個機械制造行業中一枝獨秀,主要原因是農機市場的剛性需求不斷加大。”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金富說。
矛盾突出河南遂平一種糧大戶認為,伴隨著土地流轉規模的上升,種糧大戶必須購置烘干機等農業機械設備。
“我認為,如果流轉1000畝土地以上,烘干機等設備必不可少。”上述種糧大戶稱。同時,許多種糧大戶表示,從成本方面考慮,烘干機也將成為必備機械。
“打個比方,一臺烘干機一天可將20噸水稻的水分含量從30%降到16%左右,需要成本500元,而人工翻曬到同樣水平,需要400平方米的水泥曬場和8個勞動力進行3天以上的翻曬,雇工成本在2400元以上。”一位種糧大戶計算著說。
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在激烈的競爭下,我國糧食烘干機械市場難掩相互排擠的亂象。
“目前糧食烘干機械市場主要是自主品牌糧食烘干機械市場存在著嚴重同質化、價格混亂無序、質量良莠不齊等諸多問題。市場上只要有一家廠家推出的一款新產品市場反映好,立刻就會有很多廠家跟進。同質化使得新產品的生命周期變得越來越短,價格也一降再降。”一業內人士說。
王金富也認為,從全國范圍看,我國糧食烘干產業仍存在的許多突出矛盾:首先是需要引起重視,其次是解決產品供給問題,第三是解決推廣模式和服務保障問題。目前看,國內
糧食烘干機產業發展缺乏規劃,產品生產總量不足,而且產業內未形成具有核心領先技術的自主品牌企業;烘干機經營主體數量較少;干燥能耗高,造成能源浪費;糧食干燥后品質較差,尤其是玉米;缺乏適合油菜籽、大豆及經濟作物等的烘干技術和設備等。